姜木兰,我校1986级新闻专业学生,曾任《广西日报》东盟报道部主任,现任《新闻潮》总编辑,高级记者。她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,长期耕耘国际传播报道领域,连续16年参加中国—东盟博览会和中国—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、全国两会采访;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国际传播方面的论文,获中国新闻奖(国际传播)3次,获广西新闻奖及其他奖项三十余项;是广西文化名家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 “广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百名人才”,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专家库第一批专家,广西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。
作为深耕中国—东盟合作报道的资深记者,姜木兰20余年来以敏锐的洞察力与扎实的笔触,记录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从经贸互通到人文交融的壮阔历程。她的报道不仅见证了区域合作的深化,更成为推动双边交流的“媒介纽带”。
中国—东盟合作的记录者与参与者
姜木兰的报道始终紧扣国家战略,从早期的中国—东盟博览会筹备到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多边合作,她的笔触跨越了政策解读与民生实践的双重维度。
她于2015年率先报道了中马“两国双园”首次联合推介,分析其作为中国—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重要载体作用,提出产城融合、交通基建升级等建议,为自贸区升级与“两国双园”建设提供媒体视角的智力支持;在2015年中国—东盟市长论坛中,她以“一带一路——区域互联互通、城市合作共赢”为主题,传递各国市长共谋发展的声音,凸显广西作为合作枢纽的区位优势。从检验检疫政策优化到跨境电商平台搭建,她多次参与中国—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报道,推动广西提出互联互通、产能合作、跨境金融等务实建议,助力双边贸易便利化和跨境机制创新。
姜木兰回母校作国际传播专题讲座
区域经济发展的观察者与解读者
姜木兰的报道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叙事,既展现广西融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布局,也挖掘产业转型的鲜活案例。
早在2005年,她便关注广西通过泛亚铁路中—东线方案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,强调广西连接中南半岛与中国的枢纽作用,为后续交通网络建设提供舆论铺垫,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;在2016年联合采访中,她深入柳州工业博物馆与汽车产业基地,记录柳州从传统制造业向“产城融合”的跨越,展现螺蛳粉“小产业”借力“互联网+”升级为区域品牌的创新路径,助力工业重镇的转型实践。
国际传播的实践者与开拓者
作为《广西日报》东盟事务负责人,姜木兰积极推动媒体合作机制创新,构建中国—东盟信息共享的“媒体走廊”。
2019年,她主导设立广西云·东盟(柬埔寨)国际传播联络站,这是《广西日报》首个海外联络站,通过“广西故事,东盟表达”的模式,促进双方媒体内容共创与技术协作;在2024年“东盟伙伴”媒体合作周中,她组织东盟记者深入广西文旅与乡村振兴一线,通过民歌对唱、产业探访等沉浸式报道,以文化共鸣消弭认知壁垒,塑造广西“山水之美”与“发展之活”的国际形象,促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。
姜木兰的职业生涯,映射出中国—东盟关系从“黄金十年”迈向“钻石十年”的媒体叙事。她以新闻为桥,共绘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新图景。她的作品不仅是历史的注脚,更是通过议题设置与传播创新,成为促进政策落地、民心相通的催化剂。在“一带一路”与“双循环”的新格局下,她的笔触将继续书写区域合作的时代强音,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—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。(图/文:传媒万博水晶宫;编辑:陈瑜;审校:陈昊华、李芳云、张妍)